圣阳电源第二代钠离子电池的目标是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预计于2025年面世,2027年大规模生产。据介绍,宁德时代还将提升目前钠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电池性能和安全性,并进一步拓宽钠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应用场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近期预判,“钠电池有望在部分应用上替代2-3成磷酸铁锂电池的应用。”
虽然目前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仍然较高,但电池企业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其成本已经开始下降,预计2025年其成本会有质的变化。比亚迪今年4月表示,“比亚迪钠离子电池的开发已进入到围绕(降低)成本的第二阶段,其BOM成本预计在2025年可以和磷酸铁锂电池持平,远期将做到磷酸铁锂电池的70%以下。”
全球两大电池龙头企业笃定的表态,为钠电行业的发展吃下“定心丸”。
实际上,在电化学电池“江湖”,锂电池在动力、储能等领域已成为“主力军”,圣阳铅酸电池在起停、小动力、通信备电等领域地位仍很稳固,电池“新势力”想成为新主角绝非易事。
自2023年崭露头角以来,钠离子电池凭借其工作温域宽、充电倍率高,以及理论成本低等优点,被业界一度视为是电池行业的“明日之星”。
事实上,钠电项目不断落地也似乎预示了这一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奇瑞、江淮、雅迪、爱玛等A00级乘用车与两轮车企业均已推出多款钠电车型;全国多地陆续投运百MW级钠电储能项目;国内布局钠电池及上游材料的企业超过200家……钠电池大有与锂电池、铅酸电池“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今年以来,在锂电池价格持续下行和政策持续放宽对铅酸电池限制的“左右夹击”下,钠电池的规模化之路受到不小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坚持推进钠电技术路线,持续推出新品、优化技术、提升产品性价比、建设产线、拓宽应用,在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的市场“夹缝”中不断创新突围,钠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近段时间,国内外涉足钠电的企业表现活跃。在应用端,雅迪再次推出钠电两轮车新车型;在产品研发端,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超威集团、南都电源、力神电池、比克电池等,分别透露出了各自在钠电产品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在资本端,多家投资机构下场布局钠电,钠科能源、天钠科技先后获得融资;在产能端,钠能时代落户中国长沙、Natron在美国扩产,宁德时代、博钠新能源等加码产能建设。在产业链和资本的综合助力下,钠电产业不断完善,技术快速迭代,应用逐渐丰富,钠电产业迎来真正的“起势”时机。